EN
2021年12月13日|新闻
在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中心学生的刻苦努力下,中心在读学生荣获多项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学生类奖项。 奖项一 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周天昊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设立于1989年,旨在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发现和奖励优秀年轻人才,是中科院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校本部共评选出院长奖42人。 奖项二 中心在读直博生李畅,硕士研究生周天昊,纷纷荣获2021年度"成思危优秀学生奖"。 "成思危优秀学生奖"由"成思危基金"资助,用于奖励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优良及对公益事业热心的学生。2015年底,成思危先生家人根据成思危先生的遗愿,将其生前的工资及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成立了"成思危基金"。 奖项三 中心在读直博生李畅,硕士研究生周天昊,纷纷荣获2021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设立,中央财政出资,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设立的奖项。 李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9级直博生,主要从事农业绿色生产、环境变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截至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撰写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SCI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周天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2019级硕士生,研究兴趣点集中于农村基层治理、农村公共投资等方面。已发表论文3篇,相关成果发表在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 (SCI)和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SSCI)学术期刊上;参加了CAER-IFPRI Annual Conference等多次国际会议。
2021年12月13日|新闻
2021年12月10日下午,黄河三角洲白鹤栖息地评估与管理项目评审验收会视频会议在线召开。UNEP-IEMP项目组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东营市外办党组书记、主任苏保乾主持会议。 会上,UNEP-IEMP研究部主管付超博士介绍了项目研究过程和成果。自2020年8月以来,项目组通过资料调阅、野外调研、遥感解译以及居民访谈等方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居民鸟类保护行为与意识,对黄河三角洲白鹤中途停歇栖息地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对保护区内白鹤栖息地进行初步分区,并指出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研究报告从提高保护区鸟类与湿地监测与调查能力、提升白鹤重要分布区的栖息地质量和恢复力、加强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周边社区的交流与联系等方面提出了白鹤栖息地管理对策建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成果汇报,对研究成果报告进行了审阅、质询和讨论,认为报告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证实近年来在保护区内停歇栖息的白鹤数量明显增加,并给出了主要的分布区域,为后续的生态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参考;保护区内白鹤栖息地的初步分区对后续栖息地修复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对居民的生计活动与鸟类保护的关系的分析,为加强保护与发展的权衡提供了新视角;提出的管理对策建议将为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提供支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主任张林秀强调,本项目为今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期待与各方合作,把该项目作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和缩影在相关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项目专家组、项目团队、其他相关方成员参加在线结题会
2021年11月03日|新闻
2021年11月03日|新闻
2021年10月30-31,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召开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21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林秀女士应邀出席会议,并做大会主旨报告。该会议线上线下同时举办,吸引14000余人次在线观看。 张林秀研究员在题为"提高粮食系统韧性,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大会报告中,强调了当前农食系统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及环境污染三大挑战,迫切需要生产端与消费端进行重大变革,才能提高农食系统韧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鉴于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贫困、生态系统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多因素交错的现实情境,她指出综合途径是提高农业食物系统的韧性关键。大会报告以中心在"气候-生态系统-生计(CEL)旗舰计划"下,运用综合途径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实现生态系统改善、生计提升及气候变化适应性增强多赢的生动案例结尾,进一步加深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综合途径提高农食系统韧性的理解。 作为副会长,张林秀研究员还建议学会兼收并蓄,积极各学科与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会,从可持续视角推动学会发展壮大。张主任的报告受到了陈晓华会长的高度赞扬,肯定了报告内容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并表示在学会未来发展中充分考虑该建议,增加学会的包容性。 图1 张林秀主任做大会主旨报告 中心研究人员徐湘博博士及博士生曹月明,在此次会议做口头报告。徐湘博博士以"土地规模、细碎化与小农户施肥:基于化肥中营养元素视角"为题,从氮磷钾元素层面分析了耕地规模化与细碎化对施肥量的影响,并且关注了土地流转的调节效应。曹月明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提供主体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的影响"为题,从供给侧角度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展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转入行为影响的潜在路径及实证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就两份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按照论坛评议要求,徐湘博博士和曹月明分别对南京财经大学刘余讲师、海南大学乔丹讲师,以及湖南科技大学谢冬水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 图2 徐湘博博士做分会场报告
2021年11月03日|新闻
由UNEP-IEMP组织编写完成的《"一带一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报告》于2021年10月26日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圆桌会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该圆桌会由中国生态环境部、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等为圆桌会致开幕辞。UNEP-IEMP主任张林秀女士代表中心作报告介绍了本报告概况。 该《"一带一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报告》由UNEP-IEMP牵头组织完成,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资助,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等合作伙伴的支持。项目团队通过广泛检索全球数据库,遴选出12个优秀案例开展数据收集,总结提炼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包括了中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非洲绿色长城生态修复计划、蓝色碳保险在菲律宾等沿海国家试点、加蓬的零毁林供应链、老挝的有机农业、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遗传资源共享和妇女赋权、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减贫等。该报告的案例分析侧重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兼得利益、多方参与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迁移性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 张林秀主任介绍《"一带一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报告》 关于报告的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www.brigc.net/zcyj/bgxz/2021/202110/P020211025594625270491.pdf
2021年11月01日|新闻
10月28日,UNEP-IEMP主任张林秀博士应邀参加了由"欧洲之友"主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成果的直播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展望了欧亚可以携手为保护和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而做出的努力。 会议由中国驻欧盟大使张明先生致开幕词。张林秀主任首先分享了她对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成果的观点,并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随后,张主任就欧亚各国可以优先合作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促进生物多样性、气候、陆地和海洋以及生计方面的协同行动非常重要,应对地球的环境突发事件和改善人类福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实现多边环境协定的相互促进与有效发展,必须协调各愿景、目标、承诺和运行机制的制定及执行。而且这一变化应与能够同时增强生物多样性并带来经济发展繁荣的一系列行动相配合。此外,张林秀主任强调了支持社区参与和女性赋能也应作为合作的优先事项加以重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通过对传统知识的应用、创新与实践,以及在其传统土地和领地上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贡献。 张林秀主任(第一行左起第一张)于讨论会上分享观点 本次讨论会是"欧洲之友——中欧对话系列讨论"中的一部分,该系列的讨论是建立在更广泛的欧亚对话框架内的。如需观看直播,请访问欧洲之友网站http://www.friendsofeurope.org/。
2021年10月19日|新闻
2021年10月14-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成功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论坛,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 生态文明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和闭幕式3个环节,共设置七个主题论坛。联合国环境署生态司司长Susan Gardner受邀在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她指出生态文明是超越时代的,树立并实现保护自然的远大志向,使之成为人类的首要任务,才能确保人类的可持续未来。 联合国环境署生态司司长Susan Gardner受邀在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 UNEP-IEMP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共同承办了主题论坛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是来自全球的嘉宾在论坛上普遍关注的话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生物多样性和土地食物负责人多琳·罗宾逊(Doreen Robinson)、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常务董事黛安·霍尔多夫(Diane Holdorf)为主题论坛致辞。 来自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20位嘉宾,通过主旨报告、对话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讨论、建言献策。共计有约400位线上线下代表参加本次主题论坛。 UNEP-IEMP主任张林秀作了题为"气候适应、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生计协同增效的经验和启示"的主旨报告。张林秀主任首先强调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关联的性质及其实现所遇到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由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和贫困所构成的恶性循环,指出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综合途径,解决不同目标的权衡问题,发挥协同效应。她介绍了依托于联合国环境署"气候、生态与生计(CEL)"旗舰计划提炼的综合途径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有效性,建议将发展绿色生计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为主流化自然资本的手段之一。 生态文明论坛作为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期间唯一线下召开的平行活动,为期一天半,形成了10余项成果。在闭幕式环节全体代表共同发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呼吁各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2021年10月14日|新闻
值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召开之际,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主任张林秀博士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中国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贡献,并分享了UNEP-IEMP在云南腾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经验。 报道全文如下: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COP15的举办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2月发布的《与自然和平相处》报告指出,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人们必须改变与自然的关系。张林秀表示,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甚至逆转这一趋势。国际社会需要COP15引领更高水平的协商合作,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全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为世界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张林秀说,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超过4.5亿亩,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中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向,体现了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推进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促进可持续农业与食品系统"项目,已在中国、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开展工作。中国云南省腾冲市是案例研究区域。调研发现,腾冲市拥有森林、草地、农田等丰富的生态系统,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同时,腾冲市还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概括了人类社会如何在充分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同时,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张林秀表示,倡导多边合作是联合国的一贯主张,中国牵头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为有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支持。"期待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报道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331074/6221956)